海洋生態/窺探海龜、旗魚行徑 3D海底生態
2011/10/10
【聯合報╱本報記者 曾雅玲】

研究人員在屏東車城進行鯨鯊標識,將下水標籤戳刺固定於第一背鰭。 圖/海大沙魚永續研究中心提供
為了解各海域的漁業資源,除了鯨鯊標識放流,臺灣已與國際合作標識追蹤海龜、雨傘旗魚與黃鰭鮪魚多年;隨著標籤技術日新月異,不僅測得大洋平面洄游路徑圖,也能透過水壓變化,測量潛游與覓食習慣等重要漁業資訊,描繪「3D海底生態地圖」。

海大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受美國海洋漁業局委託,標識放流沿海綠蠵與赤蠵海龜,每年夏天都至蘭嶼、澎湖、東沙群島與南沙群島等地蹲點標識放流,「拂曉出擊」將衛星訊號發射器黏在上岸產卵的海龜龜背。多年歸納發現海龜最常出現在臺灣西北外海,與近海漁場分布不謀而合。

2006 年起,水產試驗所也標放超過 50 隻雨傘旗魚,並首創「鏢」識法,每年 11 月間在臺東三仙台海域舉辦為期 10 天的「鏢旗魚大賽」,獎助漁民以「叉魚」方式將衛星標籤標刺固定在旗魚背上。

「鏢」識法減少旗魚捕撈損傷、也避免旗魚在標籤過程中缺氧死亡,增加放流追蹤成功機率,吸引美國夏威夷大學補助合作。

水試所研究員江偉全發現,旗魚季節性洄游路徑可能依魚種而異,立翅旗魚冬季往南洄游至南中國海;黑皮旗魚則往南、往北及往東洄游,較無規則。

水試所研究員翁進興曾標識追蹤沿海常見的黃鰭鮪魚,以傳統及衛星方法標籤3千多隻鮪魚;衛星標籤一支要價新臺幣 4 萬,研究人員還得快手快腳,在兩分鐘內以「剖腹手術」將標籤埋入魚腹,以免鮪魚缺氧死亡。

透過這些方法,研究人員曾追蹤一隻 2009 年在綠島放流的鮪魚,以每小時 80 到 120 公里高速游弋,3 天內往北游到日本海域。

另一項有趣的發現是,黃鰭鮪夜間多浮到較淺海域,白天則往海洋深處棲息,與國外部分鮪魚學者的研究結論相反。

別再捕獵了!保護牠更吸金

漁業標識放流計畫解開海洋生物洄游奧秘,但標識研究所費不貲,如一組鯨鯊用人造衛星標籤就要價近 30 萬。不過,標識計畫仰賴的不只是政府、國際與民間的大筆資金挹注,更有賴漁民的配合協助。

10 年來標識放流的 300 多隻鯨鯊都由定置網漁民捕獲。2009 年禁捕鯨鯊之前,漁業署逐年實施鯨鯊捕撈總量管制,每年捕撈上限由 80, 65, 逐年降到 30 尾。因此,計畫標識用的鯨鯊,主要來自漁民自願通報的超量網獲,但偶爾也得向漁民購買。

莊守正說,計畫經費有限,只買得起近 30 萬元的幼鯊;如 2007 年游過南韓濟州島、抵達日本鹿兒島海域的母成鯊,在計畫樣本中相當罕見,全靠漁民該年「超量網獲」餽贈,才有緣標識。海龜、鮪魚標識計畫,與雨傘旗魚的「鏢旗魚大賽」,同樣得靠漁民協助,才能成真。

一隻鯨鯊動輒上百萬、中國大陸海龜肉價高昂、黃鰭鮪魚佔沿海過半數主要漁獲收入、旗魚一隻動輒數百公斤…長期標識固然揭示了海底重大奧秘,卻與漁民眼下的生計不無衝突。

莊守正說,臺灣漁民原本不捕鯨鯊,鯨鯊尾隨漁群,傳統上是漁民的「漁探機」,看到鯨鯊就下網、鐵定能豐收;但隨漁業資源枯竭,漁民開始捕鯨鯊,「說起來,是人類背叛了鯨鯊」。

自引http://dignews.udn.com/forum/trackback/trackback.jsp?wid=M&aid=347239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台大椰林讀書天地 的頭像
    台大椰林讀書天地

    台大椰林讀書天地

    台大椰林讀書天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